發布時間:2022-06-13 10:00
固軍鎮的“黃金葉”和冷水養魚、蜂桶鄉的萼貝和蜂蜜、舊院鎮的黑雞、竹峪鎮的香菇和木耳……
近年來,萬源市堅持把“一村一項目”作為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有效載體和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務實舉措,堅持“一盤棋”謀劃,探索實施“5步法”包裝推介項目、“7大模式”分類推動實施、“5大機制”促進項目見效為主的“575”發展模式,推動村級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實現了“村村有項目”,群眾收入穩定增長。
產業發展促增收
5月11日,在蜿蜒的山路中驅車一個多小時,記者一行來到了萬源市固軍鎮大地坪村,遠遠望去,一片片金黃的茶園鑲嵌在青山綠水之間,增添出一抹亮色。茶園里,20余名采茶工人正忙碌著,56歲的羅德珍和其愛人就在其中?!安蛇@一簍茶的工錢最多買碗面?!绷_德珍的“謙虛”,立刻惹來另一位采茶工人的玩笑“回懟”:“你這一簍至少六七十元,你要吃好多碗面了喲?!边@番話引得周圍人轟然大笑,羅德珍自己也笑個不停。正說笑著,收茶的車開到地邊,羅德珍把茶簍里的茶倒在磅秤的框里?!?斤冒頭,86元?!边@是她一早近兩小時的收入。
羅德珍從瀘州嫁過來已有15年。2020年之前,她家里僅靠種地為生,一年掙不了幾個錢。如今家里土地流轉種茶,她和愛人又成為采茶工,一個月輕輕松松賺3000余元。
在大地坪村,靠采茶生活的人還有很多,更惠及周邊村里的幾百名村民。自“一村一項目”工作啟動以來,大地坪村采取“支部+公司+農戶”的模式,引進硒都嘉木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大力發展黃金芽、安吉白茶等,打造“中國硒部茶園走廊”。目前,大地坪村種植茶葉1500余畝,帶動群眾戶均年增收6500元,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5.9萬元。
作為萬源茶產業發展的傳統大鎮之一,固軍鎮連片栽植富硒茶葉面積達26152畝,有大小茶葉加工廠31個、茶葉專業合作社6個、茶葉家庭農場3個,茶葉年產值達5000余萬元。依托萬源市蜀韻、蜀欣、硒都嘉木、民富民發等茶企業,形成“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實現茶葉栽植——收購——加工——銷售“一條龍”,促進茶農人均年增收3300余元。除重視茶產業發展外,該鎮還注重多元化發展,先后引進多家公司種植中藥材660畝,建冷水養魚30余畝。
離開大地坪村,記者來到舊院鎮大倫坎村?!按髠惪?、大倫坎,蜀宣花牛像座山,舊院黑雞下江南,集體經濟跨過坎,群眾收入翻一番,鄉村振興都來看……”村民們自編的順口溜,道出了當地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后的可喜變化。如今的大倫坎村,村組道路縱橫交錯,安全飲水進家到戶,人居環境整潔明亮,富硒產業蓬勃發展。
在該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舊院黑雞養殖場內,村黨支部書記龐仁義拉開雞舍的大門,只見里面自動化雞舍整齊排列,一只只黑雞在雞舍內咕咕地叫?!鞍匆幌骆I,雞糞就自動清理出來,很好操作?!闭驹谌詣踊u舍前,該村“第一書記”黃兵邊模擬操作邊介紹說,自2020年開始養殖黑雞以來,大倫坎村取得了明顯的綜合成效,每年的村集體收入達20余萬元,這些錢,又投入到蜀宣花牛養殖等更多項目中去,這些項目,又帶動了村民到養殖廠務工、銷售玉米、種植牧草等,通過更多產業,讓村集體經濟茁壯成長、越來越壯大。目前,該村黑雞養殖規模已由最初的1000余只發展到現在的近5000只,肉牛養殖規模也由最初的40余頭發展到現在的130余頭,村集體可支配資金由2017年的30萬元增長為目前的115萬元,取得了明顯的綜合成效。
“575”模式育項目
自“一村一項目”實施以來,萬源市探索實施“5步法”包裝推介項目、“7大模式”分類推動實施、“5大機制”促進項目的“575”發展模式,推動村級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實現了“村村有項目”,群眾收入穩定增長。
近年來,萬源市構建起了市委書記、鄉鎮黨委書記、村級黨組織書記三級書記抓“一村一項目”工作格局。市委書記帶頭上陣,專題研究制定實施方案、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主動跑市場、跑企業、跑項目、跑資金、跑信息,帶動形成“承上啟下、上下聯動”推進態勢;鄉鎮黨委書記帶動上陣、掛帥出征,按照“基礎較好村重示范、管理薄弱村重指導、從零起步村重扶持”的原則,統籌推進“一村一項目”;村級黨組織書記帶項上陣,帶著特色項目主動作為,健全村企對接、經營管理、收益分配等配套機制。
完善項目摸底、篩查、包裝、推介、簽約“五步方法”,包裝推介項目。萬源市組建項目調查隊,全覆蓋摸底轄區土地、勞力、企業等資源稟賦及閑置辦公用房、村小、山坪塘等閑置資產,組織發改、農業農村、鄉村振興等部門及幫扶單位、“第一書記”等力量,分片區逐一包裝項目。堅持分類施策,按照“新建一批、整合一批、壯大一批”路徑,推行“單項+聯合”“本地+飛地”方式,完成項目包裝269個。緊盯在外成功人士、本地創客、鄉賢達人、龍頭企業等重點對象,多渠道推介項目,對達成意向性的項目第一時間組織簽約,并開通項目審批“綠色通道”,提供“幫辦代辦”服務,同時出臺以獎代補、貸款擔保、稅費減免等配套政策。
采用資產盤活、勞務服務、資源利用、生產服務、訂單合作、自主經營、入股分紅等“七大模式”,優化發展項目。通過不斷整合閑置辦公用房、校舍、廠房、倉庫等固定資產,采取“包裝租賃、合作經營、項目聯建”等方式,變閑置資產為發展資源。及時更新轄區農民工信息庫,開展“定向外輸、按需內轉、內外統配”等勞務中介服務。充分利用耕地、林地、茶園、河流等資源,采取集中經營、統一發包、資源流轉等方式,把現有資源轉化為項目發展優勢。整合轄區技術力量,建立農機、農資、農技公司、代耕代種協會等生產性服務組織,組團開展有償服務。充分發揮本地能人帶動作用,成立各類協會、專業合作社等社會組織,自主經營發展產業項目。整合村集體經濟資金、東西部協作資金、產業周轉金,采取土地流轉、技術轉讓等方式入股企業,量化股權,實行股份合作經營,年底按股分紅。
同時,聚焦茶葉、黑雞、蜂蜜、中藥材等主導產業項目,每季度分片區組織召開“一村一項目”現場推進會,采取項目評估、現場打分等方式進行項目拉練大比拼;將“一村一項目”作為各級黨組織書記抓黨建工作述職評議的重要內容,納入干部平時考核和年度績效考核重要內容。
□文/圖 達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楊航 特約記者 余杰成 通訊員 張從兵 陳婁周
來源:達州日報網